诱导广告、涉黄涉暴问题突出 学习类APP不可急功近利
下载的自习软件,成了孩子交友聊天的工具;学习类APP中被插入大量广告,甚至还有一些涉黄涉暴的内容;推送的“免费领取×××”活动等有诱导未成年人充值之嫌……难以想象,如此乱象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用于中小学生线上教育的一些应用程序中。
近两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学生线上学习需求日益增长,各种学习类APP随之活跃起来,也确实成为孩子们平时学习的重要助手。但是一些学习类APP存在的诸如诱导广告、涉黄涉暴等问题,让很多家长感到不安。也可以说,部分学习类APP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的操作已对孩子们产生了极大的潜在危害。
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学习类APP“挂羊头、卖狗肉”,虽然有学习功能,但实质上更像休闲娱乐APP,聊天室、留言板里乌烟瘴气,公开对骂、交友的信息比比皆是,甚至还有催促鼓励一起自残等极端行为。应用中还有不少无休止的推销、增加付费项目、植入广告游戏外链……一些强制消费、诱导消费更是让孩子跟家长都不胜其烦。这些APP的使用者大多数是一些正在上中小学的未成年人,他们心智还不成熟,容易受外部因素诱导,却被不良APP开发商们当作“摇钱树”,试图用一些捞偏门的手段把流量变现,如此行为不仅涉嫌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更破坏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不得不说的是,一些学习类APP频频踩红线“打擦边球”,在辅助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学习的应用中投放涉黄涉暴广告。
企业逐利,可以理解,但要守规矩有底线。涉及教育的商业行为,面对未成年群体,容不得半点含糊,相关企业更要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商家要清晰地认识到,学习类APP不能只是单纯的生意,应注重协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价值,更不能成为毒害青少年、牟取暴利的工具。
针对这些乱象,相关部门曾进行过多轮专项治理,从被业内称之为“最严学习类APP监管令”,到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的省级监管教育APP办法,以及近日北京市教委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及管理工作的通知》,都在积极探索规范管理学习类APP。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学习类APP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唯有及时去除糟粕,才能迎来更广阔的天地。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科技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
本站焦点
- 手机
- |
- 动态
- |
- 资讯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