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盛会即将画上休止符 科技奥林匹克的精彩才刚刚开始

http://www.gkjw.com.cn  2022-02-22 11:36:00  发布于:北京市    来源: 中国网科技

  中国网科技2月18日讯 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进入到最后的高潮阶段,而纵观本次赛事从筹办到开赛过程中,处处都透露出十足的科技范。“科技冬奥”绝不只是一声口号,可以说本次冬奥会“黑科技”满满!

  赛场建设升级,冬奥会打造智慧场馆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也是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建造过程中,“冰丝带”使用了多项“黑科技”。首先,据资料显示“冰丝带”的建设应用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的智慧建造技术,使主体结构工期节省了2个月时间、减少使用钢材2800吨。此外,“冰丝带”还通过建立数字孪生和智能化集成管理平台,实现场馆运行数据采集、趋势研判、提前预警和分析决策的综合智慧管理。

  在赛事运营中,“冰丝带”和鸟巢还都部署了“智能向导”应用。据介绍,这一智能应用来自于旷视研发的室内视觉定位导航系统。用户只需要打开AR导航应用,只需用摄像头对准周围环境,选取要前往的目的地,系统就可以直接获取当前位置的定位信息,和前往目的地的路径导航,在 AR 实景叠加的路线、路标、箭头指引下,帮助用户轻松找到目的地。

  据了解,相较于其他室内定位技术,旷视研发的室内视觉定位技术具有高精度、易部署的特点,无需对室内建筑环境二次改造,仅使用激光视觉地图采集设备对现有环境采集,就可以实现定位功能,具有相当成本优势。方便用户在场馆内部快速导航,省去不认路、兜圈子等诸多麻烦。

  抛弃人海战术,开幕式美轮美奂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可以说是惊艳无比,“破冰而出的奥运五环”、“倾泻而下的瀑布流水”、“随演员脚步的变幻流沙”……开幕式的每一幕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14年前的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这一次的“鸟巢”没有采用“人海战术”,演员总数从1.5万人降至了3000人。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要用科技的含量让它人少而不空,让它很饱满,让它空灵而浪漫”。

  现实也的确如此,要实现整场节目的完美效果,背后离不开诸多的科技创新。

  例如本次开幕式采用了8K地面屏。据资料介绍,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块LED地屏,面积达到了10552平方米。背后的技术团队京东方采用了多个8K+级分辨率的画面融合技术,以及光学校正算法。最终呈现出100000:1超高对比度,3840Hz超高刷新率,以及29900x15096超高分辨率的超高清绚丽画面。

  在开幕式《雪花》节目中运用实时捕捉和交互系统,能够捕捉演员实时位置及姿态,并渲染出相应的美术效果,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表演方式的自然与灵动。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工作部部长常宇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其实我们觉得在这个时代,正是因为我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了,发展了,才使得我们可以在鸟巢这么大的一个空间之内,只用3000个演员,也能够配合其他的科技手段,能够把这个开幕式做得很丰富。

  科技有实力,防疫有保证

  作为一场全球性的盛会,安全健康始终是奥运各参与方关注的重中之重。为了将新冠疫情的风险降到最低,本届冬奥会运用了一系列科技手段,实现了整个赛事的闭环管理。

  而这其中,便有 AI 技术的智慧加持,用人工智能技术筑起科技抗疫的防线。据介绍,例如由旷视打造的“区间智能防疫系统”,可实现快速的无感测温与健康核验功能,将防疫信息检测速度从分钟级提升到秒级,全方位助力闭环区域的科学防疫。

  在智能测温方面,旷视的明骥测温系统在五棵松体育馆、首都体育馆进行了部署。据了解,该系统可实现多人同时测温通行,最远支持4米距离非接触式无感测温通行,只需要少数工作人员即可完成大量的人员体温排查,在大幅度提升检测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此外,本次冬奥会还配备了专职消毒的机器人,机器人能自适应地识别物体的形状,自主规划消毒轨迹,实现高效、精准的消杀。

  高质量赛事转播,4K/8K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很多观众无法亲临现场观看运动员赛场上的精彩表现。放在以前大家可能还会有些失落,但是现如今4K/8K转播技术充分参与其中,力求将最真实的现场画面传递到千家万户的屏幕上。

  据介绍,8K是迄今为止最接近“人眼真实”的超高清技术,分辨率是2k显示的16倍,同时在量化、帧率、色域等方面也做了全维度提升,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观赛体验。

  此外,据了解,作为赛事主要转播方,央视还正式推出AI手语主播,AI手语主播不仅可以报道新闻,还可以进行赛事手语直播,通过肢体动作、表情、手指等动作进行手语播报,便于残障人士收看赛事报道。

  比赛质量不单靠人,猎豹系统“出圈”

  “‘感谢猎豹’让犯规无处逃脱”,这是网友的一句热评。在2月7日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参赛选手之间多次出现碰撞和意外。最终裁判员回看视频系统,认定中国选手任子威夺冠。猎豹系统火热“出圈”。

  什么是“猎豹”?据资料显示,它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历时5年自主研发的“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专门用于冬奥会速度滑冰赛事的转播工作。它移速可以达到每秒25米,约等于时速90公里,可以灵活和随意地捕捉速滑比赛中的各种场面,帮助裁判对于赛事中一些争议判罚提供更多的回放素材,提高判罚的准确率。

  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科技应用投入到比赛判罚中,例如在网球赛场的鹰眼系统,可以精准判断网球落地点位以及是否出界;在足球赛场上,新兴加入的VAR系统,帮助裁判清晰回放争议判罚。

  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进步,赛场上不只有运动员之间的比拼,也是科技力量的展现。

  训练保障革新,提升竞技水平

  冬奥会由于夏季酷暑和场地因素等诸多限制,很难保证运动员一年四季都能够处于良好的训练环境。为此,一系列技术创新“迎难而上”,帮助运动员克服现实不利因素,科学训练提高竞技水平。

  例如据央视新闻报道,位于河北保定的涞源国家跳台滑雪科研训练基地,建有世界最大、中国首座跳台滑雪风洞实验室。运动员在这里可以接受从助滑、起跳到飞跃的全过程训练。

  据媒体报道,风洞实验室在水平、11度角、32度角,可分别训练运动员助滑阶段阻力测量、起跳瞬间左右脚受力情况和双脚蹬地力的均匀性,锻炼运动员在空中保持最佳姿态和驾驭雪板飞行的平衡能力。基本上一天一次训练课,四个小时的训练量,抵得上运动员一个星期的训练,效率非常高。

  “科技”加持,休息好状态才更好

  冬奥会竞技水准高,比赛跨度间隔长,如何确保运动员在冬奥村获得良好的休息,保持高竞技状态。为此,诸多“黑科技”应用其中。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在运动员公寓中,每套户内都装备了独立空调系统跟新风系统,即使在不开窗情况下,也可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此外,智能温度调节系统、智能红外感应、可视对讲等十余种功能,均可通过房间内控制器进行统一操作。

  此外,据介绍本次公寓中还配备了智能床,智能床功能强大,只需要通过遥控设置到适合的睡觉角度,床垫中的记忆棉和智能传感器就能为运动员们提供按摩等服务。如果睡姿不舒服,运动员打呼噜,智能床还能帮助调整头部高度进行缓解,这也是历届冬奥会首次装备上“智能床”。

  低碳环保,绿色冬奥

  在全球碳中和共识下,本届冬奥会也秉承“绿色冬奥”的办会理念。

  在场馆上,本次“冰丝带”启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据了解,相比传统制冷方式,制冰能效可提升30%,经过研究人员测算,二氧化碳制冰系统每年可以节省约180万度电量。

  在交通上,氢燃料电池车的使用成为本届冬奥会的亮点之一。据介绍,冬奥会期间,212辆“100%国产”氢燃料电池客车通过5座“100%绿氢”加氢站提供加氢服务,预计可实现每辆车每千米0.28升的节油效益,总节油量约9.6吨,实现每辆车每千米0.75千克的减碳效益,总碳减排量约30吨。

  示意图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冬奥还实施了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将张北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等生产的绿电输入北京。赛事期间,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26个场馆将实现100%绿电供应。

  在运动员们的比拼不断刷新记录之余,赛场内外的科技较量同样为观众带来了惊喜。此时,虽然冰雪盛会即将画上休止符,但冬奥科技大赛精彩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蔡金)
责任编辑:小雷
焦点推荐
热门频道
  • 手机
  • |
  • 动态
  • |
  • 资讯

图文推荐

更多

© 高科技网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kf@gkjw.com.cn